消化內(nèi)科:慢性腹瀉
概述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zhì)稀薄,每日排糞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nèi)的復發(fā)性腹瀉。
病因
國內(nèi)一組433例慢性腹瀉病因分析中,腸道感染性疾病占36.7%,腸道腫瘤29.6%,原因未明20.6%,小腸吸收不良6.4%,非感染性炎癥3.3%,其他少見。
發(fā)病機制
根據(jù)病理生理學分為四類:1.腸腔內(nèi)滲透壓增加超過血漿滲透壓所引起的高滲性腹瀉;2.吸收功能障礙引起的吸收障礙性腹瀉;3.腸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瀉;4.腸功能失調(diào),蠕動亢進引起的運動性腹瀉。
分類分型
病因分類:1.腸道感染性疾。2.腫瘤;3.小腸吸收不良;4.非感染性炎癥;5.功能性腹瀉;6.藥源性腹瀉
臨床表現(xiàn)
1.腹瀉:病變位于直腸或乙狀結(jié)腸患者多有便意頻繁和里急后重。
2.腹瀉伴隨癥狀:因病因不同而伴有腹痛、發(fā)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熱、消瘦、腹部腫塊或消化性潰瘍等。
實驗檢查
1.糞便檢查: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等。
2.小腸吸收功能測定:顯示腸道吸收不良
診斷依據(jù)
臨床出現(xiàn)腹瀉;
糞檢異常;
X線及內(nèi)窺鏡檢出病變位置。
治療原則
腹瀉只是癥狀表現(xiàn),根本治療有針對病因
1.病因治療:針對不同類型腹瀉采取相應治療
2.對癥治療:盡量避免選擇成癮性藥物;且應在明確病因后應用。
止瀉藥:活性炭、氫氧化鋁凝膠、可待因等。
3.解痙止痛藥:阿托品、山莨菪堿。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tài)、膽石等。
2.內(nèi)窺鏡
3.超聲
4.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
下一篇: 消化內(nèi)科: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