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師承 > 輔導精華

傳統(tǒng)中醫(yī)師承確有專長考試《中藥學》中草藥的應用

2019-05-23 16:12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傳統(tǒng)中醫(yī)師承確有專長考試《中藥學》中草藥的應用是很多考生關注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為您整理如下,希望對中醫(yī)師承確有專長學員有幫助。

相關閱讀:傳統(tǒng)中醫(yī)師承/確有專長考試中藥書籍中46個中藥知識匯總!

中草藥的應用

學習中草藥學的目的,在于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以便在臨床治病時很好地應用,讓中草藥充分發(fā)揮它們應有的功效,及時解決病員的疾苦、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生產(chǎn)勞動。應用中草藥,除了必須掌握每一藥物的性能以外,對于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須有所了解。否則,不注意藥物配伍后的作用變化,不掌握藥物的處方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夠妥善,雖然藥能中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響藥效,不能達到治療的預期目的。所以按照藥物的性能和病員的實際情況,重視中草薊的具體應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 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

從中草藥的發(fā)展來看,在醫(yī)藥萌芽時期,治療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單味藥的;以后,由于藥物的發(fā)現(xiàn)日益增多,對疾病的認識也逐漸深化,因此對于病情較重或者比較復雜的病癥,用藥也由簡到繁,出現(xiàn)了多種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在由單味藥發(fā)展到多種藥配合應用,以及進一步將藥物組成方劑的漫長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大量的實踐,掌握了豐富的配伍經(jīng)驗,了解到藥物在配伍應用以后可以對較復雜的病癥予以全面照顧,同時又能獲得安全而更高的療效。因此,藥物的配伍對于臨床處方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由于藥物與藥物之間出現(xiàn)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有些藥物因協(xié)同作用而增進療效,但是也有些藥物卻可能互相對抗而抵銷、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藥物因為相互配用而減輕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藥物反而因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減弱或發(fā)生不利人體的作用等等。對于這些情況,古人曾將它總結歸納為七種情況,叫做藥性“七情”,內容如下

(一)單行: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疾病。例如用一味馬齒莧治療痢疾;獨參湯單用一味人參大補元氣、治療虛脫等。

(二)相須:就是功用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后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加強了藥物的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為明顯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種藥物作為主藥,配合其它藥物來提高主藥的功效。如脾虛水腫,用黃耆配合茯苓,可加強益氣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種藥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來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殺:就是一種藥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如防風能解砒霜毒、綠豆能減輕巴豆毒性等。

(六)相惡:就是兩種藥配合應用以后,一種藥可以減弱另一種藥物的藥效。如人參能大補元氣,配合萊菔子同用,就會損失或減弱補氣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兩種藥物配合應用后,可能發(fā)生劇烈的副作用。

以上藥性“七情”,除了單行以外,都是說明藥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須、相使,是臨床用藥盡可能加以考慮的,以便使藥物更好地發(fā)揮療效,一般用藥“當用相須、相使者良”。

相畏、相殺,是臨床使用毒性藥物或具有副作用藥物時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

相惡、相反,是惟床用藥必須注意禁忌的配伍情況,所以“勿用相惡、相反者”。從應用單味藥,到用多種藥物配伍,這是醫(yī)藥史上的發(fā)展,可以對表里同病、寒熱夾雜、虛中帶實等病情復雜的病癥給予全面照顧;對毒性藥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減弱,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但是,在臨床上遇到的病癥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單純;在藥性上來說有毒的藥物也并不是多數(shù)。所以在用藥時,有的固然需要多種藥物配伍治療,有的單味藥也能起到良好療效,為了減輕病者經(jīng)濟上的負擔,同時節(jié)約藥材,如用單味藥能夠治療的,就不一定要用許多藥物來治。例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咳血,馬齒莧治療痢疾、苦楝子根皮驅除蛔蟲,仙鶴草芽驅除絳蟲,天胡荽治療紅眼睛,筋骨草治療咽喉腫痛,毛冬青治療冠心病,....都是行之有效的“單方”,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很值得我們推廣應用。

二、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藥在臨床上應用時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兩、若干錢)、數(shù)量(如幾只、幾片)、容量(如若干湯匙、若干毫升)等,它們都是常寫于醫(yī)生處方上希望藥房配付的藥量。

中草藥的用量,直接影響它的療效。如果應該用大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小量藥物,可能因藥量太小,效力不夠,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貼誤病情;或者應該用小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大量藥物,可能因藥過量,以致克伐人體的正氣,都將對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張通過配伍組成的處方,如果將其中某些藥物的用量變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適應范圍也就隨著有所不同。由于這些原因,所以對待中草藥的用量,應該有嚴謹而細致的態(tài)度。一般說來,在使用藥物、確定劑量的時候,應該從下列三個方面來考慮:

1、藥物的性質與劑量的關系:在使用劇毒藥物的時候,用量宜小,并以少雖開始,視癥情變化,再考慮逐漸增加;一旦病勢已減,應逐漸減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產(chǎn)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藥物的時候,對質地較輕或容易煎出的藥物如花、葉之類,用量不宜過大;質重或不易煎出的藥物如礦物、貝殼之類,用量應較大;新鮮的藥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較大些,干燥的應較少些。過于苦寒的藥物,多用會損傷腸胃,故劑量不宜過大,也不宜久服。

2、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入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大一些;在復方應用時比單味藥用量要小一些。

3、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的關系:成人和體質較強實的病人,用量可適當大些;兒童及體弱患者,劑量宜酌減。又病情輕者,不宜用重劑;病情較重者,劑量可適當增加。

現(xiàn)在臨床處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藥物:干燥的一錢至三錢(如麻黃、荊芥、知母等),新鮮的藥物一兩至二兩(如鮮茅根、鮮生地等)。

2、質地較輕的藥物:三分至五分(如燈芯草等),或一錢至一錢五分(如白殘花、薄荷葉等)。

3、質地較重的藥物:三錢至五錢(如熟地、何首烏等),或一兩至二兩(如石膏等)。

4、有毒藥物:毒性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黃),毒性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蘆根)、一條(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蔥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張,如荷葉、)、一札(如燈芯草)、數(shù)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瀝)等等。

現(xiàn)在由于中草藥運動的普遍開展,臨床上對于草藥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錢至一兩,在用藥藥味較少、藥性沒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況下是可以的,而且在應用過程中還打破了舊習慣的框框,發(fā)現(xiàn)了許多藥物的新療效,對推動中醫(yī)藥的發(fā)展起了一定促進作用;但是處方用藥藥味已經(jīng)很多,或者有些藥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應該適當小些。特別是有些藥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療效,但價格又比較昂貴,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黃、猴棗、鹿茸、珍珠....等,更應該注意它們的用量。

現(xiàn)在臨床處方中草藥的用量,是采用“g”為單位的公制。舊制一斤十六兩與公制計量單位換算率如下:

1斤(16兩)= 0.5kg = 500g

1市兩= 31.25g

1市錢= 3.125g

1市分= 0.3125g

1市厘= 0.03125g

三、 服用法

服用法,就是中草藥的內服和外用方法。

外用的,一般用于外科、傷科、針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應用方法很多,如灸法、敷藥法、洗浴法、吹喉法、點眼法、溫燙法、坐藥法等。內服法,有湯、丸、散、膏、露、酒等,適應范圍較廣。由于內服法的“湯”劑,在臨床應用上最為廣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對于藥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著重要的關系,所以這一節(jié)著重介紹“湯”劑的服用法。

“湯”劑的服用法,又可分為煎藥法和服藥法,前者是在將藥物煎煮成湯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后者是在服藥時必須注意的方面。

(一)煎藥法:首先關于用水問題,以清凈而無雜質的河水、井水以及自來水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將藥物淹設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時后再煎。

其次關于火候問題,需要根據(jù)藥物性質而定。如氣味芳香、容易揮發(fā)的花葉類藥物,一般須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則煎煮過久,可能喪失藥效;如滋膩質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莖一類藥物,一般須文火久煎,否則沒有煮透,浪費藥材。

關于煎藥時間,一般藥物煎煮15——20分鐘左右。但是對于一些礦石貝殼類藥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蠣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鐘,然后再加其它藥物同煎,處方時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還有一些含揮發(fā)油的芳香藥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喪失藥效的,就應該在其它藥物將要煎好時,再放入煎一、二沸,處方時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應該“包煎”,即用布包起來煎煮,以免燒焦或使藥汁混濁;有些藥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參、阿膠等,再沖入煎好的藥汁中飲服;有些藥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將藥汁沖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藥法:首先關于服藥量問題,一般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fā)高熱等,可以考慮每天服二劑;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劑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劑。每劑藥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補藥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藥汁250——300毫升,可以分頭煎、二煎分服,也可將二次煎的藥汁混合后分2——3次服用。

其次,關于服藥時間問題,一般每天服藥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臨睡前一次,在吃飯后2小時左右服用較好。但也有認為病在上焦的適宜于飯后服,病在下焦的適宜于飯前服。至于驅蟲藥最好在清晨空腹時服用,治療急性病癥就隨時可服,不要拘泥規(guī)定時間。

關于服藥冷熱問題,一般應該在藥液溫而不涼的時候飲服。但對于寒性病癥則需要熱服,對于熱性病癥則需要冷服;真熱假寒的病癥,用寒性藥物而宜于溫服,真寒假熱的病癥用溫熱藥而宜于冷服。

所有這些,都必須根據(jù)病情靈活處理。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報考地區(qū)
更多 >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林君硯 中醫(yī)師承 《中醫(yī)婦科學》 免費試聽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