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如何快速鑒別并使用?洛陽市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考生必會知識點大家都在關注,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為您整理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如下。
《中國藥典》
【名稱】黃芩
【拼音名】Huánɡ Qín
【英文名】RADIX SCUTELLARIAE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性狀】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狀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氣微,味苦。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
【用法用量】3~9g。
【儲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備注】(1)無對濕溫發(fā)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摘錄出處】《中國藥典》
延伸閱讀:
【功效】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①《本經(jīng)》:"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④《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jié)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疞痛,心腹堅脹。"
⑤《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fā)背。"
⑥《珍珠囊》:"除陽有余,涼心去熱,通寒格。"
⑦李杲:"治發(fā)熱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diào)經(jīng)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jīng)實火實熱。"
⑨《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fā)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⑾《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chuàng)口,有防腐作用。"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注意】
①《藥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②《本草經(jīng)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jīng)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以上分享的內(nèi)容,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搜集整理,如果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分享給朋友。想了解更多醫(yī)學考試信息、復習資料、備考干貨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