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衛(wèi)生網(wǎng)校 > 鄉(xiāng)村醫(yī)生 > 鄉(xiāng)村醫(yī)生中醫(yī)手法 > 正文

鄉(xiāng)醫(yī)必知穴位敷貼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

2018-02-22 14:26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了解穴位敷貼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對于鄉(xiāng)村醫(yī)生的日常診療工作是很有幫助的,為此醫(yī)學教育網(wǎng)的小編特為您整理撰文如下: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藥物選擇

臨床有效的方劑,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為穴位貼敷用藥防治相應疾病。但與內服藥物相比,穴位貼敷用藥還有以下特點:

1.通經(jīng)走竄、開竅活絡類藥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細辛、白芷等。此類藥物具有芳香通絡作用,能夠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拔病外出。但此類藥物易耗傷人體氣血,不宜過量使用。

2.刺激發(fā)泡類藥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此類藥物對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能夠較好地發(fā)揮刺激腧穴作用,以達到調節(jié)經(jīng)絡臟腑功能的效果。

3.氣味俱厚類:如生半夏、附子、川烏、草烏、巴豆、生南星等。此類藥物氣味俱厚,藥力峻猛,有時甚至選用力猛有毒的藥物。這類藥物在臨床應用時,應注意掌握用量及貼敷時間,不宜用量過大,貼敷時間也不宜過長。

(二)賦型劑的選擇

賦形劑能夠幫助藥物的附著,促進藥物的滲透吸收,因此,賦形劑選用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保健治療的效果?,F(xiàn)代穴位貼敷中主要常用賦型劑為:水、鹽水、白酒或黃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雞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應用藥物的浸劑作賦形劑。

1.水:可將藥粉調為散劑、糊劑、餅劑等,既能使貼敷的藥物保持一定的濕度,又有利于藥物附著和滲透。

2.鹽水:性味咸寒,能軟堅散結、清熱、涼血、解毒、防腐,并能矯味。

3.酒:性大熱、味甘、辛。能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矯味矯臭。用酒調和貼敷藥,則可起到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促使藥物更好地滲透吸收以發(fā)揮作用。

4.醋:性味酸苦、溫。具有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淤止痛、矯味矯臭作用。應用醋調和貼敷藥,可起解毒、化瘀、斂瘡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溫。升騰發(fā)散而走表,能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開痰,解毒。

6.蒜汁:性溫味辛。能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

7.蜂蜜:性涼味甘,具有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劑”之稱,不易蒸發(fā),能使藥物保持一定濕度,對皮膚無刺激性,具有緩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斂生肌功效。

8.雞蛋清:能清熱解毒,含蛋白質和凝膠,能增強藥物的粘附性,可使藥物釋放加快,但容易干縮和變質。

9.凡士林:醫(yī)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狀,主要用于醫(yī)藥上配制各種軟膏、眼膏的基質,還可用于皮膚保護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適宜,穿透性較好,能促進藥物的滲透,可與藥粉調和為軟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調和貼敷藥,能增強藥物的粘附性,可潤膚生肌。

11.透皮劑:透皮劑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制劑,可增加皮膚通透性,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增強貼敷藥物的作用。目前臨床常用的透皮劑為氮酮為無色至微黃透明油狀液體,性質穩(wěn)定、無毒、無味、無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當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劑之一。

(三)劑型的選擇

目前臨床常見的穴位貼敷劑型有:散劑、糊劑、餅劑、丸劑、錠劑、軟膏劑、硬膏劑、橡膠膏劑、涂膜劑、貼膏劑、藥袋、磁片等。

1.散劑:是將藥物研為極細粉末,過80~100目篩,混合均勻后,用水調和成團,根據(jù)具體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膠布面上,直接貼敷于穴位上。此方法制作簡便,可根據(jù)病情變化隨時增減藥味和藥量,儲存方便,臨床應用較廣泛。也可將藥末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藥中間貼于穴位上。

2.糊劑:將粉碎過篩的藥末,加入酒、醋、姜汁、雞蛋清、水等賦形劑調為糊狀,敷貼于穴位上,外用紗布、膠布固定。糊劑可使藥物緩慢釋放,延長藥物作用的時間,緩和藥物毒性。

3.餅劑:將藥物粉碎研細過篩后,加入適量面粉等粘合劑攪拌均勻,壓制成小餅狀,可入籠蒸熟,并貼敷于穴位上。有些藥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搗成餅狀貼敷。使用量應根據(jù)疾病輕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4.丸劑:將藥物粉碎過細篩后,拌和適當?shù)恼澈齽┲瞥桑阌趹谩?

5.錠劑:將藥物研碎過篩后,加水或面糊等賦形劑適量,制成錠形,晾干,臨床使用時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蓽p少配制過程的麻煩,方便儲存,適應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6.軟膏劑:將藥物粉碎過細篩或經(jīng)提取濃縮后的浸膏,加入適宜的基質調勻并熬成膏狀,使用時攤貼于穴位上。本劑型的滲透性較強,藥物釋放得慢,具有粘著性和擴展性。

7.硬膏劑:將藥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內浸泡1~2日,將油放鍋內加熱,炸枯后過濾,藥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加入鉛丹或廣丹,攤涂于厚紙、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體膏劑。使用時可直接貼用或加熱后貼于穴位。本劑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橡膠膏劑:是以橡膠為基質的含藥硬膏劑,粘著力好,成品穩(wěn)定性高,使用方便。但制備工藝較復雜,成本也較高。

9.涂膜劑:是利用現(xiàn)代工藝以高分子聚合物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藥涂膜劑,為一種新穎的骨架型經(jīng)皮給藥,使用時涂于皮膚特定穴位上。

10.貼膏劑: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質而制成,具有藥物容量高、劑量準確,透皮性、貼敷性、保濕性好,貼著舒適,不污染衣物等特點,是具有發(fā)展前景的外用中藥新劑型。

11.藥袋:將應用藥物粉碎過細篩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賦型劑,放籠上蒸熱后,乘熱放于貼敷穴位上,冷后更換。

12.磁片:將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積應根據(jù)保健目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時,根據(jù)需要貼敷于相應穴位。

(四)穴位選擇

穴位貼敷技術的穴位選擇與針灸技術基本一致,也是以臟腑經(jīng)絡學說為基礎,根據(jù)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證、穴位的特性,通過辨體、辨病和辨證,合理選取相關穴位,組成處方進行應用。實際操作時,可單選,亦可合選,需要靈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1.局部取穴:可以采用疾病部位或者臨近的穴位。

2.循經(jīng)遠?。阂话愀鶕?jù)中醫(yī)經(jīng)絡循行線路選取遠離病變部位的穴位。

3.經(jīng)驗選穴:多根據(jù)臨床醫(yī)生和保健師的經(jīng)驗選取穴位,如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調理小兒流涎;威靈仙貼敷身柱穴調治百日咳等。

(五)貼敷方法

1.體位選擇:應用穴位貼敷進行保健時,應根據(jù)所選穴位,采取適當體位,使藥物能敷貼穩(wěn)妥。

2.貼敷局部皮膚的準備:貼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規(guī)消毒。因為皮膚受藥物刺激會產生發(fā)紅、水皰和破損,容易發(fā)生感染。貼藥前,定準穴位后,通常用溫水將局部洗凈,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藥。

3.貼敷藥物的固定:為了保證藥物療效的發(fā)揮,對于所敷之藥,無論是糊劑、膏劑或搗爛的鮮品,均應將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藥物移動或脫落。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膠布固定,也可先將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再用膠布固定。若貼敷在頭面部,外加繃帶固定特別重要,還可防止藥物掉入眼內,避免發(fā)生意外。目前有專供貼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換藥,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溫水或各種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藥物,擦干后再敷藥。

(六)貼敷時間

貼敷時間多依據(jù)選用的藥物、體質情況而定,以貼敷者能夠耐受為度。對于老年、小兒、體質偏虛者貼敷時間可以適當縮短。貼敷期間出現(xiàn)皮膚過敏,難以耐受的搔癢、疼痛感覺者應該立即終止貼敷。

二、常見疾病的穴位敷貼技術

(一)哮?。ㄖ夤芟?

支氣管哮喘是由外源性或內在的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等因素,導致以支氣管發(fā)生可逆性阻塞為特點的疾病。臨床上表現(xiàn)為反復陣發(fā)性支氣管痙攣而致的氣急、咳嗽、咳泡沫痰和肺部伴有哮鳴音。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的發(fā)病多因肺有內伏之痰,外感風寒之邪,或因飲食、情志、勞累過度所致。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降逆祛痰,止咳平喘。

【敷貼驗方】

1.白胡散

組成: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細辛12g、甘遂各12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用法:用時將藥粉用生姜汁調制成餅,在夏秋伏天貼于雙側肺俞、心俞、膈俞上,外以膠布固定。貼1~2小時取下。每10天貼敷1次,每年貼3次。

2.哮喘膏

組成:百合36g、川烏36g、草烏36g,當歸12g,肉桂8g,赤芍18g,馬錢子48g、仙鶴草48g、老鶴草各48g,桑枝30g、柳枝30g.

制法:將上藥放如銅鍋內,用植物油3000ml浸泡3天,熬焦去渣。當熬至滴水不散時,將廣丹1000g徐徐撒入(用文火),并以桃柳棍2根,攪至滴水為珠,入乳香、沒藥細末各24g,攪勻冷缺即成。

用法:將膏藥烘軟,貼于身柱穴上。3天1次,3次為1個療程。

3.寒哮膏

組成:細辛5g、生半夏5g、甘遂5g、延胡索5g、肉桂5g、橘紅5g,白芥子10g.另配麝香2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先用生姜汁調藥末成糊狀,再加麝香于藥面?zhèn)溆谩?

用法:取藥餅貼敷于大椎、肺俞(雙)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貼2個小時,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貼1次。

(二)鼻鼽(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可分為常年性和季節(jié)性兩中。常年性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癥狀是陣發(fā)性發(fā)作,鼻內發(fā)癢,連續(xù)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且有鼻塞和嗅覺減退等。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的癥狀比常年性者嚴重,多在有花粉的季節(jié)發(fā)生,癥狀呈持續(xù)性。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的發(fā)病多因肺衛(wèi)不足,風邪外襲所致,其發(fā)病多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祛風抗敏,調理陰陽

【敷貼驗方】

1.克敏靈

組成:白芥子20g、延胡索10g、甘遂10g、丁香10g、白芷10g、細辛10g.

制法:上藥共研成細末,過80目細篩,用新鮮生姜汁調勻成糊狀。

用法:取一定量藥膏放于4cm×4cm的紗布棉墊中央,敷貼于大椎、肺俞(雙)、膏肓(雙)、腎俞(雙)、膻中穴上,用膠布固定。每次貼敷3小時,5天貼1次,3次為1個療程。

2.菖蒲散

組成:石菖蒲20g、皂角刺20g.

制法:上藥烘干,共研成細末,過80目細篩。

用法:每用要少許,以藥棉薄裹如球狀,塞入患側鼻孔中。每日3次。

3.復方麝香膏

組成:白芥子20g、細辛20g、甘遂20g、辛夷20g、麝香0.3g.

制法:將前4味藥研成細末,裝瓶備用。麝香研細另裝

用法:用時取藥末適量,用姜汁調成糊狀,做成如銅錢大的藥餅。藥面放入少需麝香,分別貼敷于肺俞、膏肓、百勞穴上,每次貼6~8小時后除去,10天貼藥1次,3~6次為1療程。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的常見病。臨床主要以無規(guī)律的陣法性或持續(xù)性上腹部疼痛為特征,除疼痛外,可伴有納差、惡心、腹脹噯氣,或見疲乏、消瘦、貧血、腹瀉等。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倦過度,久病體弱等所致。由于病程較長,易于反復,故常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寒熱夾雜等復雜癥候。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敷貼驗方】

1.溫胃膏

組成:附子20g、肉桂20g、炮姜20g、小茴香20g、丁香20g、木香20g、香附20g、吳茱萸20g、麝香0.3g.

制法:上藥(除麝香外)共研細末,用生姜汁調和成軟膏狀備用。

用法:用時先將麝香(約0.3g)置于臍孔中,將銅錢大小的藥丸敷于麝香上面,外加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

2.吳白散

組成:吳茱萸5g、白胡椒2g、丁香1.5g、肉桂1.5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用法:取藥粉加白酒炒熱,敷于穴位上(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內關。每次取穴2個,交替使用),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止痛散

組成:香附15g、延胡索15g、高良姜15g,木香9g、九香蟲9g、干姜6g、冰片1.5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

用法:取本散15g,用黃酒少許調和糊膏狀,敷于神闕穴上,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疼痛消失為止。

(四)痛經(jīng)

痛經(jīng)是指婦女在月經(jīng)前后或經(jīng)期,出現(xiàn)下腹部及腰骶部劇烈疼痛,嚴重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甚至暈厥。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因多因情志不舒,或經(jīng)期受寒,以致經(jīng)血滯于胞宮,或體質素弱,氣血不足,沖任失調,胞宮失養(yǎng)而成。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行氣活血,溫經(jīng)散寒。

【敷貼驗方】

1.臍痛舒

組成:山楂100g,葛根浸膏10g,甘草浸膏5g,白芍150g.

制法:上藥烘干研粉,再加乳香、沒藥浸液70ml,烘干,另加入雞血藤揮發(fā)油4ml,冰片少許拌勻即成。

用法:取0.2g,用醋或黃酒調成糊狀,敷于臍處。月經(jīng)來潮前2天應用,或初感疼痛是應用。

2.痛經(jīng)膏

組成:當歸50g、吳茱萸50g、乳香50g、沒藥50g、肉桂50g、細辛50g,樟腦3g.

制法:先將當歸、吳茱萸、肉桂、細辛共水煎2次,將煎液合并濃縮成糊狀,混入95%乙醇浸泡過的乳香、沒藥浸泡液中,烘干后研細末,加樟腦和勻備用。

用法:于經(jīng)前3天去藥粉3g,用黃酒數(shù)滴拌成漿糊狀,外敷于臍上,膠布固定。藥干后調換1次。經(jīng)行3天后取下藥物。每天1次。

3.十四痛經(jīng)膏

組成:益母草30g、丹參30g、桃仁30g、紅花30g、牡丹皮30g、木通30g、當歸30g、川芎30g、木香30g、香附30g、小茴香30g、蒲公英30g,延胡索15g、冰片2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取藥末6g,用米醋調為稀糊狀,敷于肚臍與關元穴上,上蓋紗布,膠布固定。若寒氣甚者,可加用熱水袋熨之,每次15~30分鐘,每日熨2次。每日換藥1次,一個月經(jīng)周期用5次。

(五)小兒腹瀉(小兒消化不良)

小兒消化不良多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是兒科常見病之一。本病臨床上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腹脹腸鳴,糞便酸腐臭穢,或稀薄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等為特征。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jié),內傷乳食,調護不當,或外感病邪,以致脾胃功能失調,清濁升降失司而成。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健脾溫中。

【敷貼驗方】

1.敷臍方

組成:車前子1g、丁香1g、肉桂2g.

制法:上藥各研細末,和勻備用。

用法:用時取2g置于臍上,然后以加熱之紙膏藥蓋貼于上。每隔2天換藥1次。

2.貼臍膏

組成:朱砂10g、樟腦10g、松香10g、明礬10g.

制法:上藥各研細末,和勻備用。

用法:用時去黃豆大1粒,填于臍中,外用膠布或膏藥封貼。

3.丁香蓽茇散

組成:丁香30g、蓽茇10g、胡椒5g、肉桂5g、吳茱萸5g、車前子(炒)20g.

制法:上藥各研細末,和勻備用。

用法:用時取要末0.1~0.3g置于臍中,并以膠布固定。1~2天換藥1次。

三、禁忌癥

1.貼敷局部皮膚有創(chuàng)傷、潰瘍、感染或有較嚴重的皮膚病者,應禁止貼敷。

2.顏面五官部位,慎用貼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進行發(fā)泡,避免發(fā)泡遺留瘢痕,影響容貌或活動功能。

3.孕婦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進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等,應禁止貼敷,有些藥物如麝香等孕婦禁用,以免引進流產。

4.糖尿病、血液病、發(fā)熱、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5.艾滋病、結核病或其它傳染病者慎用。

四、注意事項

1.貼敷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2.貼敷藥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3.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4.小兒皮膚嬌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貼敷時間也不宜太長。

5.對于殘留在皮膚的藥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五、施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

貼敷后局部皮膚可出現(xiàn)潮紅、輕微紅腫、小水泡、微癢、燒灼感、色素沉著等情況,均為藥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處理,但應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若出現(xiàn)情況以下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處理。

1.貼敷藥物后,局部出現(xiàn)熱、涼、麻、癢或輕度疼痛屬正?,F(xiàn)象,如貼敷處有燒灼或針刺樣劇痛,難以忍受時,可提前揭去藥物,及時終止貼敷。

2.皮膚過敏可外涂抗過敏藥膏,若出現(xiàn)范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泡、瘙癢現(xiàn)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癥處理。出現(xiàn)全身性皮膚過敏癥狀者,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處理。

3.皮膚出現(xiàn)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龍膽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較大者,可先用消毒針從水泡下端挑破,排盡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龍膽紫溶液收斂,破潰水泡處也可涂以消炎軟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如果水泡體積巨大,或水泡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xiàn)皮膚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xiàn)象,應到專業(yè)醫(yī)院對癥治療。

“鄉(xiāng)醫(yī)必知穴位敷貼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的小編為您整理,希望小編的文章可以對您有幫助。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鄉(xiāng)村全科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免費資料領取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回放】2021年基礎摸底測試
免費直播|2021年基礎摸底測試

直播時間:2月1日

主講老師:俞慶東

針對人群:所有人群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