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細菌之間以及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牙菌斑生態(tài)系。齦上菌斑直接暴露于口腔,易受口內食物的機械作用及咀嚼摩擦作用的影響,還易受唾液沖洗和唾液中含SIgA、乳鐵質、溶菌酶和過氧化酶等宿主防御成分的影響,食物的硬度也影響齦上菌斑的形成,軟的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有利于菌斑的堆積。
齦下菌斑藏匿在齦溝或牙周袋內,其生長主要受物理解剖空間的限制和宿主先天性防御系統(tǒng)的制約,比較薄。機體防御機制之所以不能限制齦下菌斑的形成和擴展,主要原因在于齦下菌斑實際上也是一種細菌生物膜結構,不同細菌間有共聚或黏附傾向,以生態(tài)群體方式協(xié)同地生長繁殖,故能長期生存,難以控制。齦下菌斑的常見特點為G-桿菌和球菌在釉質或根面形成一條緊密的附著帶,而在鄰近袋內壁上皮則為一條G-菌和(或)活動菌的帶。
細菌培養(yǎng)、免疫學或DNA探針等研究證明齦下菌斑樣本中某些菌種經(jīng)常同時存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1999年Socransky等觀察到齦下細菌的聚集有一定規(guī)律,按它們的聚集特性以及與牙周狀況的關系,分為6種主要微生物復合體,分別以紅、橙、黃、綠、紫、藍表示:
?、俚谝粡秃象w(稱紅色復合體),為與牙周炎緊密相關的菌群,包括:福賽坦菌(原名為福賽擬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齒垢密螺旋體;
②第二復合體(稱橙色復合體),為與牙周炎緊密相關的核心群,包括:具核梭桿菌的牙周亞種、中間普氏菌、變黑普氏菌和微小消化鏈球菌等;
?、鄣谌龔秃象w(稱黃色復合體):由血鏈球菌、口腔鏈球菌、輕鏈球菌、格登鏈球菌及中間鏈球菌等組成;
?、艿谒膹秃象w(稱綠色復合體):包括:3種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簡明彎曲菌、侵蝕艾肯菌、伴放線放線桿菌;
?、莸谖鍙秃象w(稱紫色復合體):由小韋榮菌和溶齒放線菌構成;
?、薜诹鶑秃象w(稱藍色復合體):由放線菌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