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9日 16: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屬陽,血屬陰,一陰一陽,互相維系。由于氣血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常相互影響,終致氣血同病。氣對血有溫煦、化生、推動、統(tǒng)攝作用。氣虛無以生化必致血虛,推動、溫煦之功減弱必致血瘀,統(tǒng)攝無權(quán)必致出血,氣滯則血因之而瘀,氣機逆亂則血亦隨之而上逆或下陷。此為氣病及血。同樣,血病亦可及氣,如血虛無以載氣,則血亦隨之而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滯,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血脫則氣無所附,必隨之脫逸,乃至亡陰、亡陽之危候。
氣血關(guān)系失調(diào),常常表現(xiàn)為氣血同病,故治療則應調(diào)整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使氣血關(guān)系恢復正常狀態(tài)。
?、贇獠≈窝簹庋ハ嗑S附,氣虛則血弱,氣滯則血瘀,氣陷則血下,氣逆則血亂,氣溫而血滑,氣寒而血凝。氣病則血隨之亦病。故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即病矣,則血不得獨行,故亦從而病焉。是以治氣藥中必兼理血之藥”(《醫(yī)家四要》)。這就是氣病治血的理論依據(jù)??傊?,治氣不治血,非其治也。氣虛宜“精中求氣”,氣郁宜兼顧其耗陰血滯,氣逆宜求于氣血沖和:這是治療氣病的重要原則。
?、谘≈螝猓簹獠⊙夭?,血病氣必傷,氣血兩者,和則俱和,病則同病,但“氣為主,血為輔,氣為重,血為輕”(《醫(yī)學真?zhèn)?middot;氣血》)。所以“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醫(yī)宗必讀·水火陰陽論》)。此雖指治療虛證而言,實為治。血之準則,一言以蔽之,治血必治氣,氣機調(diào)暢,血病始能痊愈。
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虛補氣之法,以健脾益氣、溫養(yǎng)心氣、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補益腎氣為主。因為脾能健運,化源充足,血脈充盈:心生血,水谷精氣賴心陽之溫煦,才能變化而赤為血。
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腎精賴真火之蒸化方能化而為血:血滯者,行其氣而血自調(diào)。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瘀氣亦滯。故治療血瘀必須重視調(diào)氣。因氣虛、氣滯均可致瘀,且血之運行與心、肺、肝、脾等有密切關(guān)系?所謂調(diào)氣又有疏肝理氣、宣暢肺氣、溫通心氣,和補益元氣之分,其中尤以調(diào)肝氣為最。肝主疏泄,疏通氣機,促進氣血之運行。若肝郁氣滯,疏泄失職,氣滯則血瘀。所以必用疏肝理氣之藥物,疏通氣機,氣行則血亦行,不治瘀白化。
血溢者,調(diào)其氣而血自止。血隨氣行,氣和則血循經(jīng),氣逆則血亂溢,氣虛、氣實、氣寒、氣熱均屬氣失沖和之列。故治血必調(diào)氣,氣和則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