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肛周膿腫是肛門周圍間隙內的急慢性化膿性疾病。發(fā)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不易斂,一般潰后多成瘺。淺部膿腫,局部光硬無頭,紅腫熱痛。深部膿腫,初起皮色不變,惡寒發(fā)熱,口渴便秘等全身癥狀明顯。
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是多種病菌混合感染。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jīng)外括約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擴散而成。
二、臨床表現(xiàn)
1.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jīng)外括約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擴散而成。常位于肛門周圍皮下部,一般不大。
2.主要癥狀是肛周持續(xù)性劇痛,受壓或咳嗽時加重,行走不便,坐臥不安,全身感染癥狀不顯。
3.局部檢查:肛旁皮膚有明顯紅腫,伴硬結和觸痛,可有波動感,必要時可行穿刺證實。如不及時切開,常自行破潰,形成低位肛瘺。感染也可向上穿透肛周筋膜,擴散至坐骨直腸窩,早期有時誤診為血栓性外痔,但后者邊界清楚,周圍皮膚無炎性反應。
三、診斷依據(jù)
1.肛門燒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時加重;少數(shù)有排尿困難。
2.肛門周圍有硬結或腫塊,局部溫度增高、壓痛或有波動。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膿腫,直腸指檢可觸及壓痛性腫塊,直腸內穿刺可抽出膿液。
3.可伴有發(fā)冷、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
4.B超可測及膿腔。
5.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多。
四、治療原則
少數(shù)肛周膿腫用抗生素,熱水坐浴及局部理療等可以消散,但多數(shù)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有兩種方式。
1.單純性膿腫的治療:可在截石位或側臥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膿腫部位做放射狀切口,放出膿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膿腔大小,分開其間隔。必要時將切口邊緣皮膚切開少許,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紗條放入膿腔做引流。
2.膿腔與肛瘺相通的膿腫:可在切開膿腫后,用探針仔細檢查內口,然后切開瘺管,適當切除皮膚和皮下組織,內口周圍組織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暢。如內口較深,瘺管通過肛管括約肌,可采用掛線療法。以上手術優(yōu)點是膿腫一期治愈,不再形成肛瘺。但在急性炎癥中,找內口有困難時,不應盲目尋找,以免炎癥蔓延或形成假道,僅做切開排膿,待形成肛瘺后,再做肛瘺手術。二期手術優(yōu)點是效果準確,治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