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以前稱為脂肪瀉或粥樣瀉,是消化道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廣義地可有很多疾病有此表現(xiàn),如原發(fā)或繼發(fā)性乳糖酶缺乏癥、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先天性失氯性腹瀉、腸激酶缺乏癥、繼發(fā)性雙糖酶缺乏癥、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癥、胸腺發(fā)育不良伴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牛奶蛋白不耐受、WiskottAlderich綜合征、豆?jié){蛋白不耐受癥、胰腺功能不全伴骨髓衰竭、β脂蛋白缺乏癥、腸道淋巴擴張癥、熱帶慢性吸收不良綜合征、停滯綜合征、原發(fā)性鎂缺乏癥、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及先天性葉酸吸收不良等,多數(shù)是先天性、家族性或遺傳性疾病。狹義地是指原發(fā)性吸收不良綜合征(celiacsprue)多數(shù)有家族史。是由于對麥粉中的麩質(gluten,麥粉中的蛋白質)中抗原性部分過敏所致。飲食中有麩類即引起腹瀉粥樣便,對麩類不耐受,是局部的過敏反應。麩質膳食和慢性感染等為誘因,還有人認為患兒腸道分泌型IgA不足也是致病因素。
本癥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減低。脂肪進入小腸后仍能形成脂酸和皂,但此等物質不易被腸壁吸收,遂從糞便排出。病越重排出越多?;純何盏矸?、乳糖及蔗糖能力亦弱,只能耐受糊精、麥芽糖和葡萄糖,對果糖利用好。礦物質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也相當困難,可致骨質疏松、晚期有佝僂病、手足搐搦癥、維生素A缺乏病及貧血等。如不能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容易發(fā)生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
腸黏膜活檢可見絨毛變僵硬、有的融合、萎縮、甚至消失。黏膜的杯狀細胞減少,黏膜固有層有漿細胞、嗜酸細胞及多形核白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xiàn)
1.患兒多是人工喂養(yǎng)的嬰幼兒,發(fā)病緩,常發(fā)生在急性腹瀉或呼吸道感染之后,病后消化功能恢復不好。
2.初期癥狀是食欲不振、面色蒼白、體重不增及大便增多等。糞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常有惡臭。有時便秘,有時輕瀉,每日排便約5、6次。腹部膨隆。
3.重癥病例貧血重,多系小細胞性。舌光無苔,常有裂痕。消瘦,可同時有營養(yǎng)不良水腫。常伴神經(jīng)癥狀,如坐立不安、易受刺激、睡眠不寧、易疲勞。
4.病久者體格發(fā)育遲緩,形成侏儒狀態(tài)。骨骼與牙齒發(fā)育亦遲。多數(shù)血清鈣及鉀減低,鈉正?;蚱汀?砂榫S生素B6缺乏。在慢性過程中,常有急性加重期,出現(xiàn)嚴重腹瀉、嘔吐、脫水和酸中毒。多為感染誘發(fā),但有的也找不到感染灶。
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上述癥狀,且排除麥食后可使癥狀消失。檢查可見:①糞便中脂肪增多;②鋇餐X線腹部拍片,可見鋇劑呈不整齊的凝集,凝集處腸腔擴大,腸曲呈分節(jié)狀,黏膜皺摺變粗,失去正常形態(tài),小腸通過時間延緩。應與結核性腹膜炎、巨結腸等鑒別。
治療原則
飲食治療是主要方法:禁用麥食,多用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少進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多渣食物,供給充足水分。治療初期不用淀粉類食物,而較多給葡萄糖和果糖??奢^多給蛋白乳及乳酸去脂牛乳,因富于蛋白質,應作為主要飲食。此外如豆制品、雞蛋白、瘦牛肉、魚、雞肉、肝及豬舌等蛋白質可做成泥和易消化的軟食,逐漸增加,以維持患兒營養(yǎng)。也可給熟香蕉或香蕉粉。注意加用魚肝油或維生素A、D制劑及鈣劑。以后逐漸加全牛乳、水果泥、菜泥、麥芽糖及蔗糖等。最后才添加淀粉食品,可先從藕粉類淀粉制品開始,然后試用糕干粉、米粉、代乳粉等。對加用麥粉類食物要十分慎重。如再出現(xiàn)消化吸收不良,應恢復最簡單的食品,以后再逐漸添加其他食物,和治療初期一樣。
對貧血或營養(yǎng)不良水腫者,可小量多次輸血和血漿。對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者,應及時、細致地進行液體療法,對嚴重病例,初期飲食治療不順利者,可先用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好轉后逐步增加上述飲食療法。并發(fā)感染時,應盡早選用恰當?shù)目股刈⑸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