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幽門螺桿菌發(fā)病原因|機制:
(一)發(fā)病原因
Hp革蘭染色陰性,常作S形或弧形彎曲,有1~3個螺旋,長2.5~4.0μm,寬0.5~1.0μm,延長培養(yǎng)時間或藥物治療后,常呈類球形。菌體兩端鈍圓,菌體的一端或兩端有2~6條帶鞘的鞭毛,鞭毛長約為菌體的1.0~1.5倍,粗約為30nm,各有著毛點,著毛點不內陷,鞭毛末端呈圓球狀或卵圓形。細胞壁光滑,與上皮細胞膜緊密相貼。在鞭毛根部內側的細胞質末端有一明顯的電子密度降低區(qū),可能與鞭毛運動的能量貯存有關。貓胃螺桿菌(Helicobacter felis,Hf)和海爾曼螺桿菌(Helicobacter helimannii,Hh)均為3~12個緊密的螺旋,與Hp極易區(qū)別。人胃活檢標本分離的Hp菌株有多樣性基因表型,至少可分為兩大類型:Ⅰ型為有細胞毒相關基因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 A),表達CagA蛋白及空泡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 A,Vac A);II型無Cag A,既不表達Cag A蛋白,也不表達Vac A.Hp是一種專性微需氧菌,其穩(wěn)定生長需依靠在生長的微環(huán)境中含5%~8%的氧氣,在大氣和絕對厭氧環(huán)境中均不能生長。Hp生長緩慢,通常需3~5天,才能形成針尖狀小菌落(0.5~1.0mm)。能產生尿素酶、過氧化氫酶、脂酶、磷脂酶和蛋白酶。細菌對外環(huán)境的抵抗力不強,對干燥及熱均很敏感,多種常用消毒劑很容易將其殺滅。
(二)發(fā)病機制
Hp進入人胃內低pH環(huán)境中,能生長繁殖,并引起組織損傷,其致病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細菌在胃黏膜上的定值,侵入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統(tǒng)、毒素的直接作用及誘導的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
1.Hp的定值:Hp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黏液底層,呈點狀分布,胃竇部數(shù)量多,胃體和胃底較少。Hp亦可定植于十二指腸的胃黏膜化生區(qū)、Barrett食管和梅克爾憩室等異位胃黏膜處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Hp進入胃后要到達黏膜表面和黏液底層定植,除要抵抗胃酸和其他不利因素的殺滅作用外,還要依靠動力穿透黏液層。其螺旋狀菌體,為Hp在黏稠的胃黏液中運動提供了基礎;而其鞭毛的擺動則為Hp的運動提供了足夠的動力。Hp產生的尿素酶能將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氨在Hp周圍形成“氨云”,中和胃酸保護Hp.產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能保護其不受中性粒細胞的殺傷。另外,還產生多種黏附因子,使其能緊密地黏附于胃上皮表面。
2.損害胃及十二指腸黏膜:Hp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Hp誘導的黏膜炎癥反應均能造成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屏障的損害。
(1)Hp的毒素:約60%Hp菌株能產生有活性的空泡毒素(Vac A,87kda),使上皮細胞產生空泡變性。Vac A的表達及毒性強弱與Vac A基因型和細胞毒相關基因蛋白(Cag A,128kda)有關,這是Hp菌株致病性差異的重要原因,其中Vac A s1/m1基因型毒素活性最強,Vac s2/m2基因型無毒素活性。
(2)Cag致病島:1996年,Censini等發(fā)現(xiàn)Hp菌株含有一個約40kb的特殊基因片段,呈現(xiàn)于致病相關菌株,且有細菌至病島的典型結構特征,因此稱為Hp的Cag致病島。研究顯示Cag致病島與Vac A的產生、與Hp對胃上皮細胞表面Leb抗原受體的結合能力、與參與細胞骨架重排的肌動蛋白等相關。
(3)尿素酶:尿素酶除了對Hp本身起保護作用外,還能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損害。一是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的直接細胞毒作用;二是尿素酶可誘導胃上皮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表達分泌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T-α)等炎癥介質。
(4)Hp的蛋白酶、脂酶和磷脂:均能破壞胃黏液層的完整性,增加黏液的可溶性和降低其疏水性,進而降低了黏液對上皮細胞的保護作用。
(5)致炎因子:Hp表面及分泌的可溶性成分和趨化蛋白能趨化激活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TNF-α、白細胞三烯、IL-1和IL-2,并進一步加強IL-8的激活反應,促進黏膜的炎癥損傷。
(6)胃腸道激素:多數(shù)文獻證實Hp感染者生長抑素釋放減少、胃泌素釋放增加。從而導致高胃酸分泌,加重胃十二指腸黏膜酸負荷;胃泌素促進黏膜細胞增生,與腫瘤形成可能有關。
(7)免疫反應:Hp感染誘導產生特異性細胞和體液免疫,并誘發(fā)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損害胃腸黏膜。黏膜損傷后,從炎癥到癌變的過程可能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最近研究提示根除Hp后可以阻止這一過程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