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歷代皇帝當然更是“率先垂范”,始終把“飲膳”作為一件大事,每一頓飯都搞的轟轟烈烈。據《周禮》記載,周天子的膳食包括“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吃飯時還要有音樂,各種食物的加工不但精細,而且還要根據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氣候的變化進行調節(jié),對主、副食的搭配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一切都要由“食醫(yī)”來決定。
“食醫(yī)”是我國最早的宮廷營養(yǎng)醫(yī)生。據《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yī)生已有食醫(yī)、疾醫(yī)、瘍醫(yī),獸醫(yī)之分,食醫(yī)排在首位,是負責周王及王后飲食的專職營養(yǎng)醫(yī)生,可見周天子對食醫(yī)的重視。食醫(yī)的主要工作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六食是指用六種谷物做的食物;六飲指水、漿、醴、涼、醫(yī)、酏六種飲料。漿,是一種微酸的酒類飲料;醴,是用米釀制的薄酒,曲少米多,味稍甜;涼,是用炒熟的米麥加水及冰制成的冷飲;醫(yī),是煮粥加酒后釀成的飲料,清于醴;酏,是比“醫(yī)”還要淡一些的飲料。六膳、百羞、百醬、八珍都說明了膳食的豐富。而對上述食物飲料的調配則是食醫(yī)的職責。
當時食醫(yī)對王室飲食的調配主要根據陰陽四時以及五行生克等理論,例如一年四季,都要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來調配食物?!吨芏Y》說:“凡食齊(劑)視春時,羹齊(劑)視夏時,醬齊(劑)視秋時,飲齊(劑)視冬時。”古文“齊”字通“劑”,即調劑的意思,各類食品都有最佳的調制時間,春季時調制六谷食物;夏季時調制羹湯,羹是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食物;秋季時調制醬類食物,醬是用鹽醋等調料腌制而成的肉醬;冬季則可以調制各種飲料。食醫(yī)還負責各種食物的搭配,《周禮》說:“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蓏.”牛肉宜與稌,即梗米搭配;羊肉宜與黍米搭配;豬肉宜與高粱米搭配;狗肉宜與粟米搭配;雁肉宜與麥子搭配;魚肉宜與蓏搭配,蓏即瓜類植物的果實。用肉類與植物類的食物搭配有益于人體的健康,對于現代也很有指導意義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中國地理、氣候條件萬千,糧食作物種類繁多,自古中餐有“主、副食”之分,形成了以谷類、豆類和雜糧等為主食,以動物性食物作為補充的膳食結構,這種模式流傳至今,表明后人從實踐中已經悟出這一理論是符合養(yǎng)生之道的?!饵S帝內經》中有“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說法,說明古代食醫(yī)的“營養(yǎng)學”理論已經融入醫(yī)學領域之中。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篇指出:“食谷者,則有智而勞神;食草者,則愚癡而多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更進一步認識到食物結構的不同對人類體質的潛在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營養(yǎng)保健,150年以前西方營養(yǎng)學創(chuàng)立以后,他們借助科學儀器測定食物的成分,并研究食物中營養(yǎng)成分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用來指導人們的膳食,無疑是科學的。但是有些人卻以此來否定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殊不知中國人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著意研究膳食搭配的營養(yǎng)學了,周朝的“食醫(yī)”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yǎng)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