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史: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老年婦女,絕經期延遲,或月經不規(guī)則;常為不孕或產次不多,合并肥胖、高血壓、糖尿??;若絕經后又有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或排液臭則更宜引起注意。對年輕患者有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者,也要慎重弄清其原因,尤其經過治療而無效者也應做診刮。陰道排液及腹痛已是晚期癥狀。
2、臨床檢查:早期一般婦科檢查多無所發(fā)現(xiàn),子宮體不大,宮頸光滑,附件也無異常。疾病的晚期則子宮大于相應年齡,有的雙合診后指套沾有血性白帶或附有腐崩的癌組織;有的則在宮頸口已可見到突出的息肉狀腫物。但子宮內膜癌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所以子宮過大者不一定為晚期子宮內膜癌。
3、細胞學檢查:子宮內膜癌的陰道細胞學檢查診率比宮頸 癌低,其原因:①柱狀上皮細胞不經常脫落;②脫落細胞通過頸管到達陰道時往往已溶解,變性,不易首席認;③有時頸管狹窄閉鎖,,脫落細胞難于達到陰道。為了提高陽性診斷率,不少學者對采取標本的部位、方法進行了改進,加上診斷技術水平的提高,子宮吶膜癌的陽性診斷率也大大提高。
4、B超檢查:子宮超聲檢查對子宮內膜癌在宮腔大小、位置、肌層浸潤程度、腫瘤是否穿破子宮漿膜或是否累及宮頸管等有一定意義,其診斷符合率達79.3~81.82%。有報道,對45歲以上病人檢查,并與宮腔鏡檢及活檢對照,超聲的準確率約為87%。另外,謝陽桂等行B超檢查參照UICC分期方法,根據腫瘤部位、肌浸、宮旁及鄰近器官受累情況,與手術探查和病理對照,其分期符合率達92.9%。B超為檢查對患者無創(chuàng)作性及放射性損害,故它是子宮內膜癌的常規(guī)檢查之一。尤其在了解肌層浸潤及臨床分期方面,有一定參考價值。
5、診斷性刮宮:刮宮檢查為確診不可缺少的方法。不僅要明確是否為癌,還應明確癌的生長部位。如果為宮頸腺癌誤診為子宮內膜癌,而按一般子宮切除處理,顯然不妥;若為子宮內膜癌而誤作子宮頸腺癌處理,也非所宜。但鏡檢并不能區(qū)別子宮頸腺癌或子宮內膜癌。因此需要作分段診刮。先用小刮匙刮取宮頸管內組織,再進入喧囂腔刮取子宮兩側角及宮體前后壁組織,分別瓶裝標明,送作病理檢查。如內口遇害有阻力時可稍事擴張宮頸至5號。分段刮宮常在刮頸管時稍過深,將宮腔內容物誤認為是宮頸管癌者;或子宮內膜癌垂入頸管,誤認為是頸管癌或子宮體癌累及頸管;或原為宮頸管癌,癌組織過多,當小刮匙進入宮腔時,帶入一點宮頸癌組織而誤認宮頸癌變已達宮腔。各種情況皆表示病變已較晚,皆應按宮頸癌手術范圍處理為妥。
6、宮腔鏡檢查:由于纖維光源的應用及膨宮劑的改時,這種很早停滯的技術近年再度發(fā)展。CO2氣體膨宮,視野清晰,要備有流量計裝置下,使用很安全。宮腔鏡不僅可觀察宮腔,而且又能觀察頸管,尤其是顯微宮腔,而且又能觀察頸管,尤其是顯微宮腔鏡的應用,觀察能更加細致。而近年研制的接觸性宮腔鏡,不需膨宮使檢查更加簡便和安全。宮腔鏡下既可觀察癌腫部位、大小、界限是局限性或彌散性,是外生型或內生型,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對可疑病變行活檢,有助于發(fā)現(xiàn)較小的或早期病變。宮腔鏡檢查診斷內膜癌的準確性為94%,子宮內膜上皮瘤為92%。如果采用直接活檢則準確率呆達100%。鏡檢時注意防止出血,感染、穿孔等并發(fā)癥。
7、腹膜后淋巴造影:可明確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有否轉移,以利于決定治療方案。Ⅰ、Ⅱ期,盆腔淋巴結陽性率分別為10.6%和36.5%。
8、CT掃描與磁共振成象: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象(MRI)CT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象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范圍,CT可準確測出,子宮壁腫瘤局限者83%能確定病變階段。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jié)等。尤其對肥胖婦女的檢查優(yōu)于超聲檢查。NRI是三維掃描,優(yōu)于CT*二維掃描),對Ⅰa期內膜癌可描出。且可描出病灶從內膜向肌層浸潤的廣度,即表現(xiàn)為呈不規(guī)則的高信號的子宮內膜增厚區(qū),向子宮肌層之間的連接區(qū)的低信號的消失。MRI診斷總的準確率為88%,它能準確判斷肌層受侵程度(放療后者不準),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對盆腔較小轉移灶及淋巴結轉移,MRI診斷尚不理想。
CT與MRI在內膜癌診斷方面獨具一定特點,但診斷準確率并不比B超高,而且費用均較昂貴,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一般而言,通過細胞學、B超檢查,而后行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絕大多數患者可雙得到明確診斷。
子宮內膜癌按上述步驟診斷,一般并不困難,但有時也可與其他疾病混淆,以至延誤診斷。應與以下情況鑒別:
1、絕經后出血:首先應警惕是否為惡性腫瘤,盡管隨年代的進展,絕經后出血中惡性腫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如Knitis等報道,40年代絕經后陰道流血中惡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國內蘇應寬等報道,60年代惡性疾病占76.2%,內膜癌占惡性病12.9%.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道,惡性病癥占22.7%,而內膜癌占惡性病例的45.5%,宮頸癌占43.6%。鄭英等報道,惡性疾病占24.9% (良性占73.3%),居絕經后出血的第2位。從絕經年限看,絕經5年占14%,絕經5~15年者占68.3%??梢?,在惡性腫瘤中隨年代的進展,子宮內膜癌有上升的趨勢。黃荷鳳的報道甚至超過了宮頸癌。絕經后出血情況與癌變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出血量可能很少,出血次數也不多而癌病變可能已經比較明顯。所以應仔細做婦科檢查,查清陰道、宮頸、子宮體、附件有無異常情況存在。由于可能有兩種以上病變同時存在,如存在老年性陰道炎同時有子宮內膜癌,所以決不能因已發(fā)現(xiàn)一種病變而忽視進一步檢查。除細胞學檢查外,分段診刮是不可缺少的診查步驟,因為診斷性刮宮術的子宮內膜癌確診率高達95%。國內程維雅報道,10年448例絕經后子宮出血的診刮子宮內膜,其中內膜癌占11.4%(51例),羅啟東等報道為8.7%。文獻報道為1.7~46.6%不等,一般均在15%以下。
2、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更年期常發(fā)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fā)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后再進行治療。子宮內膜癌可要生在生育期甚至生育早期婦女。山東省立醫(yī)院曾不一子宮內膜癌患者,年僅26歲,月經過多3年,按功能性子宮出血治療無效,最后診刮證實為子宮內膜癌。所以年輕婦女子宮不規(guī)則流血治療2~3個月無效者,也應進行診刮辨明情況。
3、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多見于生育年齡婦女。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組織形態(tài)上,有時很難與分化良好的腺癌鑒別。通常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現(xiàn)為灶性,有壓扁的正常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或可見鱗狀上皮化生,肥漿染荷花色,無壞死浸潤等表現(xiàn)。而子宮內膜腺癌的癌細胞核大,染色質增多,深染,細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漿少,常常發(fā)生壞死及浸潤現(xiàn)象。而與分化良好的早期內膜腺癌鑒別:①不典型增生者常常有完整的表面上皮,而腺癌則沒有,故如見到較完整的或壓扁的表面上皮可排除內膜腺癌。此外,內膜腺癌常有壞死出血現(xiàn)象;②藥物治療反應不同,不典型增生者,用藥劑量偏小即奏效較慢,持續(xù)性長,一旦停藥可能很快復發(fā);③年齡:年輕者多考慮不典型增生,挑戰(zhàn)者者多考慮內膜腺癌之可能。
4、子宮粘膜下骨瘤或內膜息肉:多表現(xiàn)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可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床表現(xiàn)與內膜癌十分相似。但通過探宮腔,分段刮宮,子宮碘油造影,或宮腔鏡檢查可做出鑒別診斷。
5、子宮頸管癌:與內膜癌一樣,同樣表現(xiàn)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及排液增多。如病理檢查為鱗癌則考慮來源于宮頸。如為腺癌則鑒定其來源會有困難,如能找到粘液腺體,則原發(fā)于頸管的可能性較大。日本Okudaira等指出,在浸潤性宮頸腺癌組織中,癌胚抗原(CEA)的陽性表達率很高,因此,作CEA免疫組織染色,有助于宮頸腺癌與宮內膜的鑒別。
6、原發(fā)性輸卵管癌:陰道排液、陰道流血和下腹痛,陰道涂片可能找到癌細胞而和內膜癌相似。而輸卵管癌宮內膜活檢陰性,宮旁可捫及腫物,有別于內膜癌。如包塊小而觸診不表者,可通過腹腔鏡檢查確診。
7、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并宮腔積膿:常表現(xiàn)為陰道排出膿液、血性或膿血性排液,子宮多增大變軟。通過B起檢查而后擴張宮癌組織,只見炎性浸潤組織。子宮積膿常與子宮頸管癌或子宮內膜癌并存,鑒別時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