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的辨證論治-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核內(nèi)科常見病證”是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考試中涉及到的重點考點,你復(fù)習(xí)到了嗎? 抓住重點可以為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考試**,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體的內(nèi)容,詳情如下:
『陽黃』
濕熱兼表
癥狀:黃疽初起,目白睛微黃或不明顯,小便黃,脘腹?jié)M悶,不思飲食,伴有惡寒發(fā)熱,頭身重痛,乏力,舌苔黃膩,脈浮弦或弦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佐以解表。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甘露消毒丹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芳香化濕,清熱解毒。二方中麻黃、薄荷辛散外邪,使邪從外解;連翹、黃芩清熱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濕;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滲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濕;茵陳清熱化濕,利膽退黃;生姜、大棗、甘草調(diào)和脾胃;川貝、射干可去而不用。
熱重于濕
癥狀:初起目白睛發(fā)黃,迅速至全身發(fā)黃,色澤鮮明,右脅疼痛而拒按,壯熱口渴,口干口苦,惡心嘔吐,脘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黃、短少,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通腑化瘀。
方藥: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味苦微寒,人肝、。脾、膀胱經(jīng),為清熱利濕、疏肝利膽退黃的要藥;梔子清泄三焦?jié)駸?,利膽退黃;大黃通腑化瘀,泄熱解毒,利膽退黃;茵陳配梔子,使?jié)駸釓男”愣?;茵陳配大黃,使瘀熱從大便而解,三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通腑化瘀,利膽退黃和解毒之功。本方可酌加升麻、連翹、大青葉、虎杖、田基黃、板藍根等清熱解毒;郁金、金錢草、丹參以疏肝利膽化瘀;車前子、豬苓、澤瀉等以滲利濕邪,使?jié)駸岱窒?,從二便而去?
濕重于熱
癥狀:身目發(fā)黃如橘,無發(fā)熱或身熱不揚,右脅疼痛,脘悶腹脹,頭重身困,嗜臥乏力,納呆便溏,厭食油膩,惡心嘔吐,口粘不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膩微黃,脈濡緩或弦滑。
治法:健脾利濕,清熱利膽。
方藥:茵陳四苓湯
方用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用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炒白術(shù)健脾燥濕。若右脅疼痛較甚,可加郁金、川楝子、佛手以疏肝理氣止痛。若脘悶腹脹,納呆厭油,可加陳皮、藿香、佩蘭、厚樸、枳殼等以芳香化濕理氣。
茵陳四苓湯適用于濕邪偏重較明顯者,若濕熱相當(dāng)者,尚可選用甘露消毒丹。該方用茵陳、滑石、木通清熱利濕,利膽退黃,引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黃芩、連翹清熱燥濕解毒;石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濕,行氣悅脾。原方中貝母、射干的主要作用是清咽散結(jié),可去之。本方諸藥配合,不僅利濕清熱,芳香化濕,利膽退黃,而且調(diào)和氣機,清熱透邪,使壅遏之濕熱毒邪消退。若濕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者,可加厚樸、蒼術(shù);納呆或無食欲者,再加炒麥芽、雞內(nèi)金以醒脾消食。
膽腑郁熱
癥狀:身目發(fā)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伴有口苦咽干,惡心嘔吐,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而干,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疏肝利膽。
方藥:大柴胡湯
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陽,和胃降逆;大黃、枳實通腑瀉熱,利膽退黃;白芍和脾斂陰,柔肝利膽;大棗養(yǎng)胃。脅痛重者,可加郁金、枳殼、木香;黃疽重者,可加金錢草、厚樸、茵陳、梔子;壯熱者,可加金銀花、蒲公英、虎杖;呃逆惡心者,加炒萊菔子。
疫毒發(fā)黃
癥狀:起病急驟,黃疽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脅痛,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壯熱煩渴,嘔吐頻作,尿少便結(jié),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皮下紫斑,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舌質(zhì)紅絳,苔黃褐干燥,脈弦大或洪大。本證又稱急黃。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千金犀角散
本方主藥犀角(以水牛角代之)是清熱解毒涼血之要藥,配以黃連、梔子、升麻則清熱解毒之力吏大;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杉由攸S、玄參、石斛、。丹皮清熱解毒,養(yǎng)陰涼血;若熱毒熾盛,乘其未陷入昏迷之際,急以通滌胃腸熱毒為要務(wù),不可猶豫,宜加大劑量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土茯苓、蒲公英、大青葉、黃柏、生大黃,或用五味消毒飲,重加大黃。如已出現(xiàn)躁擾不寧,或伴出血傾向,需加清營涼血解毒藥,如神犀丹之類,以防內(nèi)陷心包,出現(xiàn)昏迷。如熱入營血,心神昏亂,肝風(fēng)內(nèi)動,法宜清熱涼血,開竅熄風(fēng),急用溫病“三寶”:躁擾不寧,肝風(fēng)內(nèi)動者用紫雪丹;熱邪內(nèi)陷心包,譫語或昏憤不語者用至寶丹;熱毒熾盛,濕熱蒙蔽心神,神志時清時昧者,急用安宮牛黃丸。
本證可用清開靈注射液60-80m1,兌人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xù)2-3周。
『陰黃』
寒濕阻遏
癥狀: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右脅疼痛,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治法:溫中化濕,健脾利膽。
方藥:茵陳術(shù)附湯
方中茵陳除濕利膽退黃,附子、干姜溫中散寒,佐以白術(shù)、甘草健脾和胃。脅痛或脅下積塊者,可加柴胡、丹參、澤蘭、郁金、赤芍以疏肝利膽,活血化瘀;便溏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黃疸日久,身倦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脾虛濕郁
主癥:多見于黃疸久郁者。癥見身目俱黃,黃色較淡而不鮮明,脅肋隱痛,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祛濕利膽。
方藥:六君子湯加茵陳、柴胡
方中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健脾燥濕,茵陳、柴胡利濕疏肝利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疏肝利膽、祛濕退黃之功。血虛者可加當(dāng)歸、地黃養(yǎng)血,濕重苔膩者可少加豬苓、澤瀉。
脾虛血虧
主癥:面目及肌膚發(fā)黃,黃色較淡,面色不華,瞼白唇淡,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養(yǎng)氣血,健脾退黃。
方藥:小建中湯
方中桂枝配生姜、大棗辛甘生陽,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飴糖緩中健脾。并酌加茯苓、澤瀉以利濕退黃,黃芪、黨參以補氣,白術(shù)以健脾,當(dāng)歸、阿膠以養(yǎng)血。
以上分享的“黃疸的辨證論治-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核內(nèi)科常見病證”內(nèi)容,由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小編搜集整理,如果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