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的生理變化:在勞動、寒冷、饑餓、精神等因素刺激下,交感神經興奮通過下丘腦刺激垂體前葉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使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可阻止骨髓內嗜酸性粒細胞釋放,并使其向組織浸潤,從而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細胞白天降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大,下午比較恒定。
【臨床意義】
1.增多: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枯草熱、熱帶嗜酸性細胞增多癥、食物過敏、過敏性肺炎等嗜酸性粒細胞呈中等度增高。同時這些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以及蕁麻疹團塊的局部皮膚組織中有大量嗜酸性細胞存在。皮膚疾患如銀屑病、濕疹、皰疹樣皮炎、藥物性皮炎等。寄生蟲原蟲感染如鉤蟲病、肺吸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絳蟲病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細胞瘤等均可使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減少:在傷寒、副傷寒可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在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后也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此外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在臨床上常用于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觀察傳染病的預后。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提高機體的應激性,當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等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血內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恢復期嗜酸性粒細胞又逐漸增加。如果臨床癥狀嚴重,嗜酸性粒細胞不減少說明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
觀察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手術后4小時血內嗜酸性粒細胞顯著減少甚至完全消失。24~48小時后逐漸增多,增多速度與病性變化基本一致。大面積燒傷病人數(shù)小時后嗜酸性粒細胞下降至零,且維持較長時間,如果手術和大面積燒傷后病人嗜酸性粒細胞不下降或持續(xù)下降,說明預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