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臨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藥有卞丙酮香豆素(warfarin,華法令)和新抗凝(sintrom)兩種。鑒于藥物用量在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所以用藥必須要求個體化。既要達到一定的抗凝效果,又要防止出血,這就要求必須進行實驗室監(jiān)測。服藥初期1-2周內(nèi)每天監(jiān)測1次,并調(diào)整用藥劑量;穩(wěn)定后可1-2周以至1個月監(jiān)測1次。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測定是最常用的,也是口服抗凝藥的首選監(jiān)測指標。PT是綜合反映因子Ⅶ、Ⅹ、Ⅴ、Ⅱ、Ⅰ含量及活性的化驗項目,報告方式包括四項:
1.直接報告患者及正常對照的PT秒數(shù),參考值為11-14s,口服華法令之后,PT的預期值以約為參考值的2倍,即30s左右為度;
2.報告凝血酶原活動度(PA%),其參考值為80%-120%,減低到40%有出血傾向;
3.報告凝血酶原時間比值(prothrombintimeratio,PR),PR=病人PT(s)/正常對照PT(s),其參考值為1±0.15.當患者PT值延長達正常對照2倍時,PR值約增至“2”;
4.報告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INR=PR的ISI次方(ISI:internationalsensetivityindex,國際敏感指數(shù));INR的參考值一般為0.8-1.5.不同情況下口服抗凝藥治療的最佳抗凝強度時INR的范圍:(1)術前兩周或術中口服抗凝藥,INR為1.5-3.0;(2)原發(fā)或繼發(fā)靜脈血栓的預防,INR為2-3;(3)活動性靜脈血栓、肺梗塞、復發(fā)性靜脈血栓的預防,INR為2-4;(4)動脈血栓栓塞的預防、心臟換瓣術后,INR為3-4.5.
1985年WHO規(guī)定,在PT測定時必須報告INR值,同年ICSH和ICTH也均指出“今后醫(yī)學科學論文如其PT值僅以‘s’、‘比值’和‘活動度’等來報告而不提供其INR值,將不予接受。”因此,在報告口服抗凝藥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PT時,必須報告INR值和ISI值。
但應注意的是INR不適用于口服抗凝藥初期的病人血漿監(jiān)測。根據(jù)口服抗凝藥的抗凝機理我們可以得知,口服抗凝藥以后,PT的延長主要是由于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的水平和活性下降引起的。由于這三種凝血因子在血漿中的半壽期不同,所以口服抗凝藥初期同口服抗凝藥穩(wěn)定后,這些因子下降在PT延長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口服抗凝藥初期,尤其在開始的2-5d,PT的延長主要是Ⅶ因子水平下降所引起的,其中Ⅹ因子的水平下降也起一定的作用。因為ISI不僅是單獨針對Ⅶ因子,而是針對Ⅱ、Ⅶ、Ⅹ三因子綜合水平而言,如果不同凝血質(zhì)對Ⅶ因子的敏感性不同,那么用它們測同一血漿,各自換算出的INR就會不同,產(chǎn)生差異,沒有可比性。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