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幾種臥位都有哪些?快來跟小編看看自己有沒有掌握吧!
1.仰臥位
(1)去枕仰臥位 病人去枕仰臥,頭偏向一側,兩臂放于身體兩側,雙腿伸直,將枕橫立置于床頭。適用于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員,可防止嘔吐物流入氣管而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預防腦壓減低而引起的頭痛。
(2)休克臥位 抬高頭胸部約10度——20度,抬高下肢約20度——30度,適用于休克病人。抬高頭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靜脈血回流。
(3)屈膝仰臥法 病人采取自然仰臥,頭下墊一枕頭,兩臂放在身體兩側,雙腿曲屈,使腹肌放松,適用于胸腹部檢查。
2.側臥位 病人側臥,兩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彎曲;必要時兩膝之間、背后、胸腹前可放置一軟枕。
用于灌腸、肛門檢查。側臥與平臥交替可預防褥瘡。
3.半坐臥位 病人臥床上,以髖關節(jié)為軸心,上半身抬高與床的水平成40度——50度角(自動床、半自動床、或手搖床),再搖起膝下支架。放平時,先搖平膝下支架,再搖平床頭支架。若無搖床可在床頭墊褥下放一靠背架,將病人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單包裹膝枕墊在膝下將兩端帶子固定于床兩側,以免病人下滑,放平時應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頭。
半坐臥位適用于以下情況:
(1)用于心肺疾患所引起的呼吸困難的疾病。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滯留在下肢和盆腔臟器內,可使靜脈回流量減少,從而減輕肺部瘀血和心臟負擔;半坐臥位可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動,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氣體交換,改善呼吸困難。
(2)腹腔、盆腔手術后或有炎癥的病人,采取半坐臥位,可使腹腔滲出物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化。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能較強而吸收性能較差,半坐臥位可減少炎癥的擴散和毒素的吸收,減輕中毒反應,同時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膿腫。
(3)腹部手術后,采取半坐臥位能減輕腹部傷口縫合處的張力,避免疼痛,有利傷口愈合。
(4)端坐位 病人坐在床上,身體稍向前傾,床上放一小桌,桌上墊軟枕,病員可伏桌休息,并用床頭支架或靠背架抬高床頭,使病人的背部也能向后依靠。
5.俯臥位 病人俯臥,頭轉向一側兩臂屈曲,放于頭的兩側,兩腿伸直,胸下、髖部及踝部各放一軟枕。適用于腰背部檢查及某些手術后病人。
6.頭低腳高法 病人仰臥,頭側向一側,將枕頭橫立于床頭,以防碰傷頭部,床尾用木墩或其它支托物墊高15——30cm,適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療和檢查,以及下肢牽引、體位引流、產婦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出
7.頭高腳低位 病人仰臥,床頭用木墩或其他支托物墊高15——30cm 或視病情而定,用于減輕顱內壓,或作顱骨牽引時作為反牽引力。
8.膝胸臥法 病人跪姿,兩小腿平放床上,大腿與床面垂直,兩腿稍分開,胸及膝部緊貼床面,腹部懸空,臀部抬起,頭轉向一側,兩臂屈放于頭的兩側。適用于肛門、直腸、乙狀鏡檢查及治療、矯正胎兒臀位及子宮后傾。
9.截石位 病人仰臥于檢查臺上,兩腿分開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齊床邊,兩手放在胸部或身體兩側。常用于會陰、肛門部位的檢查治療或手術,分娩時也取此位。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提供護士資格、初級護師及主管護師輔導課程,十數(shù)年輔導經驗,老師輔導團隊,歡迎了解~